-
《何日君再來》
試讀
平路
「大明星」,台灣奇蹟中的奇蹟,肅殺年代裡唯一以歌聲突破軍事對峙封鎖,「和平統一」兩岸人民心靈的傳奇人物,1995年5月8日猝逝於泰國曼谷?
平路以大明星的謎樣猝逝為起點,藉由一位軍情局特務的歌迷之眼,反向追溯大明星謎一般的死亡事件,經由神秘取得的「日記」、軍情局檔案、國共統戰期間的肅殺陰謀、媒體八卦、醫學疑點以及大明星成名歌曲的歌詞交織,在小說與傳說糅合的虛構筆法裡,還原大明星亮麗外表下,久處於娛樂圈虛情假意、黨國體制包圍利用、家庭經濟壓力下弱小易感的少女魂靈;在面對類似「天人五衰」的中年女體衰敗與追尋真愛不得的空虛心靈交互侵蝕下,自我放逐於潮濕的熱帶都市陋巷中,終至自我放逐於世…大明星已然猝逝於曼谷,歸葬於「X園」寶地;而那個擁有甜美嗓音,歷盡滄桑的世間女子,是否一如歌迷所想像的,依然在某一個不知名的角落,追尋她所企求的,謎一般的「光亮的地方」?
與作家共讀 -
《多餘的世界》
試讀
張系國
《多餘的世界》是「台灣科幻小說之父」張系國最新長篇科幻小說,述說聯邦「境遇改造員」唐森,奉命到「呼回世界」的「海默城」執行任務的故事 ── 有兩條主線:一是聯邦「境遇改造員」唐森,另一條是「海默城」警察局長針禮十二歲的孩子艾比。
本書維持作者一貫的幽默文字與暢快文風,以科幻的小說時空為背景,另融入間諜、青少年成長等類型敘事元素。
《多餘的世界》是以呼回世界的海默城為背景的長篇科幻小說「海默三部曲」的第一部,還有第二部《下沉的世界》和第三部《翻轉的世界》。
作者張系國表示,以前寫的《城》,發生在過去的呼回世界的京城索倫城。索倫城也就是銅像城,歷盡繁華滄桑,最後被呼回四異中的蛇人攻陷,然而呼回世界的傳奇並沒有結束。《多餘的世界》發生在未來的呼回世界邊陲的海默城,所以時空背景完全不同,寫作的手法也完全不同。
作者簡介張系國,江西南昌人,一九四四年生,台大電機系畢業,留美獲柏克萊加州大學電腦科學博士。曾任教於康乃爾大學、伊利諾大學、伊利諾理工學院,現任匹茲堡大學教授,並創辦知識系統學院。文學生命發端於大學時期,作品兼採科幻、寓言和寫實手法,亦極重視時代脈動,在台灣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。其膾炙人口的代表作《棋王》,已翻成英、德文等,並曾搬上銀幕,改編成音樂舞台劇、電視劇等;另著有《昨日之怒》、《星雲組曲》等小說、隨筆三十餘種。
與作家共讀 -
《噬夢人》
試讀
伊格言
- 一部終結所有小說的小說!
- 一舉將台灣文學帶進後人類新紀元的不思議長篇大作!
- 曼氏亞洲文學獎+歐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雙入圍
- 德國法蘭克福書展+萊比錫書展雙選書
- 伊格言最新問鼎國際文壇大作
許多年後,來到了這樣的時代:人的夢境可被取出,儲存於水瓢蟲之膜翅。豢養水瓢蟲,是為了讓夢境永久保鮮,免於氧化;只要水瓢蟲行分裂生殖,夢境便可隨之無限複製。許多年後,來到了這樣的時代:生化人雜處於人類之中,難以有效區隔辨識。人類研發各式篩檢法,希望準確標誌出那些偽扮為人類的生化人,將之全數消滅。而其中一種,正是「夢境分析」。
身為國家安全總署技術標準局局長,生化人K的身世卻是個謎。他不記得自己的編號與製造廠,也沒有關於身份的任何記憶。儘管他編撰身世,偽扮為人匿藏於人類群體之中,卻始終不確知自己真正的來處……
一切開始於「維根斯坦專案」。K奉命追蹤叛逃情報員Godel,意外發現此事與生化人AV女優Eros有關。K找到以Eros為主角的紀錄片《最後的女優》;但查證結果顯示,除了Eros本人之外,紀錄片中入鏡的其他角色,包括經紀人J、面具導演、男優伊藤等,均為造假,並無其人。而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,這一切竟隱隱牽連著K的身世之謎!
一道「內部清查」的緊急命令啟動了K的逃亡之旅。接踵而來的連串事故絕非偶然。Godel為何叛逃?女優Eros與「生化人解放組織」又有何關連?而K的身世秘密,涉及的究竟是一個輝煌的偉大理想,抑或是一場蜃影般的虛無幻象?
伊格言
本名鄭千慈,1977年生。台大心理系、台北醫學院醫學系肄業,淡江中文碩士。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等,並入選《臺灣成長小說選》、《三城記:台北卷》、《年度小說選》等選集。2003年出版第一本小說《甕中人》,已成新世代經典。2007年獲曼氏亞洲文學獎(The Man Asian Literary Prize)入圍;並獲選台灣十大潛力人物。2008年獲歐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(Frank O’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)入圍。亦曾任成大駐校藝術家、學學文創志業講師等。
與作家共讀 -
《丁香一樣的顏色》
試讀
宇文正
牡丹華麗,玫瑰嬌豔,荷花雅致,各有姿態,但丁香,那麼尋常,那麼淡,連花瓣都只有四瓣,那麼簡單。素以為絢,這幾年裡,我喜歡的文字風格,就是丁香一樣的。──宇文正
這批散文,是祝福的文字。
本書概分三卷,卷一「都是真的」為日常所思所感,卷二「昭君很忙」所有發想皆來自親子互動,卷三「親子之木」以稍長的篇幅寫親情。相同的是,它們都從生活裡來。
宇文正以慧黠的筆調、細膩的觀察寫作生活散文,舉凡對「牡蠣」一詞的想像、「蘋果」的象徵意義等,從平凡的小物衍伸真實的生活體驗,讀來興味盎然、頗富哲思。她還以母子間令人發噱的對話來勾勒親情,例如:沒人見過貂蟬所以才叫她美女、王昭君異國通婚要忙著適應新文化與學外語、媽媽現在是北海道親子之木中最矮的小樹而兒子已然長高長大,趣味之餘也發人深省。
宇文正認為南宋隱者趙長卿對「丁香」賦予祝福的象徵:「切須更把,丁香珍重,待我重期。」書中的這批散文,是祝福的文字。在這些素雅輕淡的文字裡,我們反覆咀嚼丁香的顏色、丁香的芬芳,以及宇文正要傳達給讀者的滿滿祝福。
宇文正
本名鄭瑜雯,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、美國南加大東亞所碩士。曾任風尚雜誌主編、中國時報文化版記者、漢光文化編輯部主任、主持電台「民族樂風」節目。現為聯合報副刊組主任。著有短篇小說《貓的年代》、《台北下雪了》、《幽室裡的愛情》、《台北卡農》;長篇小說《在月光下飛翔》;散文集《顛倒夢想》、《我將如何記憶你》、《這是誰家的孩子》……等,以及為名作家琦君作傳記《永遠的童話──琦君傳》。
與作家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