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店長楊佳嫻:閱讀遊蕩者的偏心地圖| Readmoo電子書

bannerbannerbanner
楊佳嫻

本月店長—-楊佳嫻

台大中文所博士,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。
著有詩集《屏息的文明》、《你的聲音充滿時間》、《少女維特》、《金烏》,散文集《海風野火花》、《雲和》、《瑪德蓮》,編有《臺灣成長小說選》,合編有《青春無敵早點詩:中學生新詩選》、《靈魂的領地:國民散文讀本》、《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》。

給讀者的一段話──

羅智成〈夢中書店〉描繪了這樣的勝景:「我們最著迷的迷宮/就是那家書店了!/在變動不安的整整一個世代/我們幾乎是含著淚傳頌/那座不移動、不融化也不現形的冰山/而閱讀/讀那些冷僻、艱深的心靈--/以及持續不懈的幻想/就是我們青澀的教派每天的儀式……」

書店之迷人,正在於一種無窮盡的想像。是想像使得迷宮從不固定,這是活著的迷宮。即使你已經遊逛多次,彷彿記得那些分岔與轉角,因為那樹籬總是在生長,那縫隙總是在移動,迷宮不斷修改自己的句法,每一次進入,你都不能確定記憶是否有效,都不能預知終點會在哪個方向。然而,一次次累積的經驗會給我們一種信心,你知道總有路可以出去的,走進死路時不感到憂慮,也許就那樣坐下來享受一下迷宮的環抱。

到目前為止,我的人生經歷過很多次「閱讀拯救了我」。其實,也就是某本書,書中的某段話,某個發展,讓人忽然從爛泥中掙扎冒出頭來,重獲呼吸能力。這種經驗很難再現,不過,硬要打個比方的話,就是在又冷又餓又累的旅途中突然看到了7-11(而且是臺灣式的)的超亮燈光那種安心感--這比喻不太政治正確,但是大家可以想想颱風天時萬店皆關,跋涉去小七買泡麵而且店裡有熱水讓你泡開的心情,大概是這種心情再正向乘以10。

比如藤原新也《總覺得波斯菊的影子藏了誰》,全書十四篇,都是人生偶然與巧合中,從黑暗濕原深處忽然見到暖光,因而能有一點餘裕咀嚼尚未完全驅散的,人生的寒意。他說,悲傷是重要的,記取那些犧牲了自己的他者,那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負面聖火。比如郝譽翔《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》,寫成長過程中無數黑洞,傷痛難堪的細節,追尋遠去的父親像追尋噩夢的根源;而父親,這麼肯定的稱呼,他卻是個頂替他人身份證的移民/難民,凡正式登記的都是虛偽的,而凡是記得住的都是真的,這虛實交錯互補的人生簡直像是歷史本身。我愛這些書因為讀的時候難免刺心,忍著這種不適而同時感覺合身,那些偏執閱讀其實幾乎可以看成就是讀者對自己的縫補。

選書思路──

偏心地圖

學生時代讀到胡適開出的「最低限度國學書目」(1923),不是自慚「怎麼都沒讀過」,而是翻白眼曰:「靠背這些是什麼書啊!」

胡適進行的就是一個開書單的動作。但是,他的主題很明確,而該主題範圍又極廣,每本書你都不能說不該列在裡頭,可是大概有五成以上又還真的不知道那是什麼。不見得是當代的人不用功,而是學術訓練與知識地貌已經有了大幅變動。不過,也因為如此,列「書單」對我來說是個可怕差事,總讓我想到必須化簡為繁地在有限數量中呈現某種言之成理的架構,雙子座頭腦又往往以漿糊製成(推到星座身上好像不太負責任),思緒亂跳才是我的本性啊!

因此,各位現在看到的書單,顯然沒有某種清晰截絕的思路。比較像是一個遊蕩者,在一定範圍內信足而去,沿途標記以後連起來的路線圖。全憑直覺,然而直覺也與偏心有關。遊蕩時看到九重葛像是噴血一樣地竄到三層樓高,看到陰影、小縫隙特別多的巷子,看到一點點貓尾巴消失在車底盤下,就忍不住要往那個方向轉彎;有些主題,有些書,有些人,特別能勾起近乎溫存的親密感,或使我閱讀時心中升起友愛。

從這十五本書裡,可以看到幾個偏心元素:香港文學(董啟章《地圖集》、陳智德《地文誌》、也斯編《大拇指小說選》)、女性小說家(平路《婆娑之島》、袁瓊瓊《自己的天空》、章詒和《鄒氏女》)、抒情散文( 蘇偉貞《租書店的女兒》、郝譽翔《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》、楊佳嫻《瑪德蓮》)、現代詩(羅智成《諸子之書》、鯨向海《A夢》),以及另外放在這裡頭有點孤絕但是我看到就想選的四本(陳夏民《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》、朱宥勳《學校不敢教的小說》、郭箏《好個翹課天》、藤原新也《總覺得波斯菊的影子裡藏了誰》)。

回活動首頁


回到
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