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admoo5月店長莊瑞琳,給你面對世界變化的動力!| Readmoo電子書

bannerbannerbanner

思考變動的環境

環境是近年從地方到全球都在面對的重要議題,這個群組書單企圖從經濟發展、臺灣本地農民運動、國家公園與環境保護、生態與地方脈絡,提供四個角度理解「環境」本身的複雜性。

從一八六七年當時二十九歲的約翰.穆爾(John Muir)自印第安納波利斯出發,展開到墨西哥灣的千哩徒步之旅,到二○○三年後,當時三十多歲的吳明益,四年時間徒步在花蓮走過十二條溪,從十九世紀旅行者精神昂揚的發現荒野之旅,到二十一世紀生態寫作者的憂鬱溯溪,對著七腳川上游殘破的攔砂壩兀自沉思,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已然有了很大的歷史遷移。結束旅行的約翰.穆爾,後來成了催生許多國家公園的倡議者,被稱為國家公園之父,吳明益則是隱隱參與許多環境運動,二○一一年反國光石化最激烈的時候,他主編了《溼地.石化.島嶼想像》。

跟隨著環境,一樣直接受到文明現代性衝擊的就是農業,就在簡吉一九五一年遭槍決之時,也是臺灣進入初步工業化的時期,近年被認為是重度汙染環境的石化業,差不多是在五○年代末期逐步進展。然而與其說是農工衝突,從歷史上來看,不如說是農業與資本的衝突,農業被經濟發展箝制,被規範固定作物、被政府以合法手段奪走土地,農業問題在臺灣從日本時代以來引發了一波波農運,至今未間斷。從瞿宛文的研究,臺灣對水資源的分配運用問題,就證明臺灣是發展取向國家,對於經濟成長以外的目標,一貫採取忽視態度。因此農業的命運,正是檢視一個國家如何進行環境與資源的平衡考量。

回活動首頁


立即
結帳

回到
頂端